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方贤道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虚境

2013-12-12 16:51:40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方贤道
A-A+

  “以形写神”和“似与不似”是中国画论中的两个重要论点。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讲的是中国画重神韵的表达。
  “似与不似”出自齐白石论点,原句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讲的是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的造型观。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绘画更偏重于意象造型基础上的神韵,即具有神似特征的“似与不似”。
  从东晋顾恺之到现代齐白石1500年,中国画学研究离不开“形”“神”说,对中国画的评价体系也离不开“形”与“神”。这是道家思想的衍生,形可见,神为虚,虚能纳物,唯道集虚。也符合东方人欣赏中国画的审美观。一个论点千年不衰就是经典。
  中国画笔墨构造形神,文思妙得画境。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设虚为境。中国画的虚境是由画家和观者共同完成的,作品中的虚境是给观赏者品读的空间。齐白石画一群蝌蚪顺山泉而下,题曰:蛙声十里出山泉。三尺的画面虚设了十里的空境,甚妙!
  中国的戏曲也是以虚写实,演员以传神的功夫演绎虚拟之境。京剧三岔口的一段武戏,是在灯光下完成的夜间打斗,诙谐传神,虚实相生,令人回味。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推敲出静深之幽。苏轼有诗:“欲含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虚出虚入,虚的深邃。
  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理论高于山水画实践,是因为古代文人的介入。道家哲学提出以虚旷的心境静观自然万物,庄子的“虚室生白”表明虚是积极的“道集于怀”,“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庚桑楚》)。
  相传老子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去,消失在茫茫大漠,归于何处?历史勾画了一个虚境,如司马迁所写:不知所终。从“紫气东来”到骑牛西去,“道”无所终。
  以水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中国画,其审美取向决定了它的主观意象特征和对画面虚境思维的自由空间设计。“意象”应有三个特征:一是对自然形态的个性化改造,成为画家的“心象”;二是对自然形态进行笔墨形式美的构成;三是达到具有神似意味的似与不似。虚境有二:虚空融其神思和笔墨造物的内涵性。皖人渐江、程邃、戴本孝、梅清一生与山结缘,棲丘饮壑,俯仰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入实而取虚,语言精简却意象丰富。“无此画兮山不出,无此山兮画不出”(清·沈涵)。画家以真山水为依托,写意演变,营造出不同的气息,人物画亦然。“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六朝·王微)。古人将这种精神与自然的融通称之为“畅神”。
  中国画的虚是内敛,是含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陶潜)。这是中国绘画渐进发展的东方审美,与中国古典文化寓意共存。
  虚境,有着无限的空间思维。

方贤道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方贤道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